墻體彩繪作為一個新的名詞,在現代裝飾中逐漸體現出重要的作用。它是壁畫的現代版,那么合肥鑫磊手繪壁畫有必要來介紹一下壁畫,了解它的歷史!
壁畫,墻壁上的藝術,在這個世界上已存在了幾千年,它瑰麗燦炫,華麗宏壯。
壁畫即人們直接畫在墻面上的畫。壁畫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壁畫包括史前時期的巖畫、洞窟壁畫和地畫等類型。狹義上的壁畫主要是宮廷壁畫、墓室壁畫、石窟壁畫和寺觀壁畫等,且各具創新。
壁畫作為古人記錄當時生產生活的有效工具,一直是考古界關注的熱點,但以前人們多從壁畫的內容所反映的政治、經濟狀況及對美術史的意義等方面來進行研究,筆者將通過前人對史前到封建社會的壁畫研究來討論中國古代壁畫材料及技法的發展。
一 商、西周時期的壁畫
據文獻記載,我國最早的宮室壁畫出現在商代?!墩f文.反質篇》引《墨子》佚文說,殷商時期“宮墻文畫”“錦繡披堂”。1975年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安陽小屯村北的一座半地穴式房址中發現了繪有紅色花紋和黑色圓點的形似對稱的圖案,說明殷代晚期的建筑物上已經出現了壁畫。這一時期人們居住的房舍內,墻壁上刮有一層石灰,這些繪畫均作于石灰之上,這也許就是最原始的地仗。這一時期的繪畫工具應是樹枝或原始毛筆,紅色顏料為赭石,黑色顏料為含鐵、錳較高的紅土。
到了周代,在天子軒明政教的明堂周圍都畫有壁畫?!犊鬃蛹艺Z》記載:“孔子觀乎明堂,都四門墻,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边€有周輔成王召見諸侯的圖像。這是真正意義上中國壁畫的開始。周代也有墓室壁畫,在陜西扶風縣楊家堡西周墓內有繪菱格式與帶狀的花草紋樣圖案的壁畫。這一時期的繪畫工具比商時已有進步,顏料也更加豐富,多為一些有機礦物顏料,將畫作在有白灰的墻壁上。
二 春秋戰國時的壁畫
春秋戰國時期壁畫的范圍擴張。這一時期的壁畫題材更加豐富,圣賢肖像,神靈怪異,但現實性的東西較少。據東漢著名學者王逸《楚辭章句》云:“楚有先王宗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詭譎,及古賢身圣怪物行事。屈原‘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而成《天問》,此時正值他第一次被放逐。那么,從屈原的《天問》中可以知道其內容是歷史與神話的交織,其形式是一組手法自由、不受時空限制的連環畫。戰國時期的《山海圖》則是一種圖文配合規模宏大的壁畫樣式。
三 秦代的壁畫
1979年在陜西咸陽秦都第三號宮殿遺址一處長32.4米,寬米5的走廊兩側殘高0.2——1.08米的坎墻墻壁上,考古人員發現了保存完整的長卷軸式建筑壁畫,以前雖也發現過壁畫殘塊,但大多為圖案紋飾。壁畫顏色豐富有黑、赭、黃、大紅、朱紅、石青、石綠,以黑的比例最大,顯示出秦人尚黑的特點,色料多為礦物顏料。壁畫內容豐富,個性鮮明。東壁北組的《車馬圖》不僅突出了秦代繪畫寫實性,而且表現手法也更加多樣。本圖整體采取側面鳥瞰角度,平涂暈染兼施,局部畫面采用了剪影效果。
秦代壁畫的技法以平涂為主,而線條不予強調,猶如“沒骨”之法,且沒有渲染,工筆重彩人物技法尚處始創。壁畫墻體一般用夾竹抹泥墻,墻面均經過饉涂。繪畫工具為毛筆。世有蒙恬造毛筆之說,但很多文獻及出土毛筆實物均證實蒙恬非毛筆的創造者,而可能是毛筆的改良者。春秋戰國時期各地均有毛筆,名稱不一,楚稱聿,吳稱不律,燕稱弗,秦稱筆。秦統一六國后始規范名稱曰筆。
秦代墓室壁畫遺址迄今尚未發現,但《史記.始皇本紀》說始皇陵墓地宮“上具天文”,由此看來在秦始皇陵內極可能存有大量壁畫。
四 漢代的壁畫
漢代壁畫大盛,其壁畫藝術在繼承了春秋、戰國及秦代傳統技法的基礎之上有了新的發展。隨著木構建筑的破壞,漢代建筑物中的大量壁畫早已蕩然無存,但已發掘的漢墓室壁畫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墓室壁畫是宮廷壁畫的一種轉嫁。它不是讓世人公開觀賞,修墓繪壁畫一方面是為了表明對死者的敬仰懷念,顯示其高貴;另一方面有希望死者死后可以向生前一樣繼續享樂,過著榮華不缺的生活。強烈的心理因素造就了壁畫的傳承。
楚啟恩先生將漢代的墓室壁畫劃分為彩繪壁畫和石刻壁畫(即畫像石或畫像磚)兩種。筆者認為石刻壁畫在分布地域,盛行年代,創作風格,傳播路徑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點,所以應將“畫像石”劃分出來單獨研究,本文中也不做贅述。
西漢的墓室壁畫遺存已發現四十余處,但西漢時期的墓室壁畫較少,多為東漢時期的墓室壁畫。較完整的西漢早期的壁畫,是河南洛陽燒溝的西漢墓壁畫。這幅畫用粗獷的墨線勾勒人物,用紫、紅赭、綠藍幾種顏色加以涂染,畫法拙樸但很傳神,充分體現了西漢的藝術特點。卜千秋墓中的壁畫則是事先在地面上把特制的空心磚編號,排列粉刷,繪制以后再拼裝到墓室頂部。畫面夸張概括,這是前朝所沒有的一種新的壁畫創作方法。
東漢的墓室壁畫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壁畫面積增大,色彩手法更加多樣。寫實性增強。車騎出行,家居案次,觀賞歌舞,農牧生產,內容貼切。壁畫往往是一氣呵成,勾勒的線條比較流暢,準確、粗壯、簡練,豪放瀟灑之氣四溢。
總之,漢代畫風拙樸、古雅,不大講究比例關系,線條粗獷,多運用散點透視,人大于山。散點透視互不遮攔,象征手法見多,以一當十。多用先勾線后涂色的方法,注意整體法和中軸對稱關系,人物造型以尊卑關系而定。設色法主要有:單線平涂法,沒骨法,白描法和點彩法,暈染法和渲染法,寫意法等。
五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社會動亂,人民生活痛苦,渴望安定,精神上需求安慰。佛教趁此迅速發展。壁畫藝術是佛教傳播的重要形式,所以這個時期壁畫得到很大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石窟壁畫主要分布于新疆和甘肅兩區。新疆地區地域廣大,所以石窟壁畫在發展過程中因受到來自不同地區畫風的影響,或受同一地區畫風影響因各自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種風格。大概有“龜茲風”、“西域風”、“漢風”、“回鶻風”、“焉耆風”五種。受中原地區漢族畫風影響而成的為漢風;在吸收漢代風格的基礎上加入其民族特色而成的為回鶻風;受中亞地區“犍陀羅”畫風影響較深的為“龜茲風”。
魏晉南北朝在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壁畫主要為北魏、西魏兩代,屬佛教傳入我國的早期作品,故風格較粗獷,不強調細致刻畫,以大而整的筆法繪制,不注重發揮線描作用。與同時期中原地區的繪畫不同,色彩上只求大塊處理,造型整體而果斷。衣服飄帶多用直形與弧形的結構來表現??鋸埮c寫實相結合,有“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效果。畫面上已有采取散點,平列的構圖格式,極富裝飾效果,“對后世佛教壁畫的發展提供了法式基礎”。
正如楚啟恩先生在《中國壁畫史》一書中所說,“形象取自于自然,而又不同于自然界的真實形象,這是現實與理想的結合,是高一層的藝術表現手法,是我國佛教壁畫創作中所常用的形式?!?nbsp;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原地區很少有在墓室繪制壁畫的,只是在遼東、河西等邊遠地區仍有豪門大戶沿襲漢代舊制,仍在營建磚石結構的壁畫墓。但從北魏開始,墓室壁畫又重新開始在中原流行,如山東地區北齊人物樹石屏風壁畫墓,集安高句麗墓等。
魏晉南北朝的寺廟壁畫則多見于傳說和記載,畫跡已不復存在。原因是由于歷史的久遠,寺廟建筑已被毀壞,其中的壁畫也就隨之湮滅了。
這一時期的壁畫在傳統的密體畫法基礎上有了新的疏體畫法。人物造型的俯仰正側和樹木枝葉的變化都比漢畫有了提高。用線以剛勁為主,剛中有柔。雖仍以鐵線為主,但已根據面部、衣紋的不同而有粗細轉折的變化,并善用流利飛舞的長線條。人物形象多寫實、動態夸張?!靶愎乔逑瘛钡娜宋镌煨?,代表了當時人物肖像畫的新水平。設色沉重而稍板滯。同時吸收了外來因素,如印度的立體透視法和西域的凹凸畫法,發展了中國傳統畫技法。
制作壁畫前一般都鋪設地仗,用朱色或墨色起稿。地仗材料一般由粉土、沙土及少量的植物纖維(如麥草、麻等)按照一定的比例加水調制而成。制作地仗的粉土中含沙量一般較大。但因壁畫的地域和制作年代不同,制作材料和工藝有所差異。
六 隋唐
隋朝
隋代僅存38年,但它的大一統政治局面的開創,結束了北朝以佛教為國教的局面,扭轉了南朝尚清淡的頹廢風氣。正統的經學與佛教同時發展,南北不同的畫風因融合而開一代新風。
隋統治者篤信佛教,所以隋石窟、佛寺的興建仍不減往代。以敦煌石窟為例,隋代現存石窟95個,占現存石窟總量的1/3。在唐代張孝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了隋代參加當時寺廟壁畫繪制的畫家數十人,例如展子虔、孫尚子、鄭法士及其弟法輪,子德文、董伯仁、楊契丹、田僧亮、江志、尉遲跋質那、李雅等人,都享有佛教壁畫著名畫師的盛名。然遺憾的是隋代的寺廟迄今已不見形跡,寺中的壁畫也就不得見了。
另外,自漢魏以來的厚葬之風仍在沿襲,墓室中的壁畫繪制雖已不及魏晉,但仍在倡行。其布局沿北朝舊制,墓道天井和墓室中的畫均分上下兩欄,全墓壁畫以最后一個田井為界面分為前后兩個單元,以象征院落重重。
技法上,隋代時的人物形象已從北周時的頭大、腿短等比例失調趨向協調,各種姿態已從早期較多夸張和想象的手法而逐漸趨于寫實。當時的線描也發生了變化,既有精細的鐵線描,也創造出豪放的蘭葉描法。在暈染法中已將西域的明暗對比法與中國的渲染法融為一體,使人物形象的顏面既表現出鮮紅的色澤,也有陰陽明暗的立體效果。色彩上少用原色,以雜色解斡,使色彩由濃艷向單純清雅過渡。畫風主要有疏體和密體兩種。
地仗——石窟一般為三層:粗泥,細泥,白灰。其他多為兩層:草泥層,白灰層,少量僅有一層白灰。顏料:大多為礦物顏料。
唐朝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最輝煌的時代。其佛教的發展是我國歷史上的又一高峰。修佛寺,鑿石庫,建道觀,數量驚人,為佛教壁畫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大唐盛世的壁畫開始呈現多姿多彩。唐的壁畫除在寺廟、石窟、道觀內繪制外,在宮殿、衙署、宅堂、墓室之內也多繪制。
唐代石窟壁畫以甘肅省敦煌莫高窟為代表?!岸鼗湍呖弑诋嬜髌返臅r代較明確,風格畫風較為明顯?!蹦呖邇缺4媪颂拼哂?36個,有唐各個時期的壁畫,并具有鮮明的唐風和地方特色,與隋以前的作品已截然不同。晉代的粗獷質樸的特點已消失,而是以一種嶄新的風貌盛行于世。
初唐時期的作品有明顯的隋大業遺風,墻面仍以赭色做底?!斑@是敦煌藝術的傳統特色”而敦煌莫高窟第77、205、209、244、322窟的《說法圖》在造型、構圖、暈染以及裝飾上都出現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畫風,人物的真實性和感染力增強。
晚唐則畫風細膩,手法寫實且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把吐蕃時代奠定下來的具有鮮明吐蕃風格的壁畫形式進一步固定下來,加以發揚,從而形成了延續200年的敦煌壁畫的地方風格。
唐代寺廟壁畫非常發達,僅《記兩京外州寺觀壁畫》一文,就記載了當時在兩京諸多寺觀中著名的宗教壁畫,記述了許多當時著名大畫家的壁畫杰作??上У氖?,唐代寺觀壁畫大多毀于唐代“會昌滅佛”的政治風云中,故而遺存的壁畫作品不多。
唐代墓室壁畫是唐代壁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發現的唐代有壁畫的墓室為數不少,以陜西長安一代為最多,其次在新疆、山西、廣東等省也有少量出土。當時的人們崇尚道教、佛教,相信死后能夠升天故厚葬之風盛行。尤其是皇親國戚及貴族官僚,死后不惜大量動用人力物力,修筑高墳大冢,陪葬豪華。希望死者死后去陰間依然過著美好生活。墓室、墓道壁面多畫壁畫,壁畫內容豐富,技法多變,與當時的繪畫風格一致。
壁畫的表現技法一般是用黑線勾勒,然后添彩,并以少量的紅、黃、藍、綠、赭、紫諸色涂繪。畫工不細,但勾勒線條卻很嫻熟,人物造型比例準確,有的壁畫還使用了瀝粉貼金。
另外龜茲、于闐、回鶻高昌三種壁畫的風格既有明顯的地方民族特色,又表現出受中原,特別是受敦煌莫高窟佛教藝術的影響。
七 五代、遼、宋、夏、金
從五代開始,封建統治者為滿足自己奢侈生活開設的圖畫院開始盛行,五代南唐、西蜀都正式從翰林院中分設出翰林圖畫院,培養畫家為宮廷服務。這一時期宗教壁畫繼續得到發展?!按蠹s前蜀、后蜀較盛行,晉、吳、越較少。南唐雖有曹仲云等名手,壁畫也不甚多。唯有后梁繼承晚唐遺風,可與西蜀相比?!辈簧佼敃r的名畫家仍參與畫壁。據史籍記載,后梁時期的荊浩畫普陀洛伽山內《觀音自在菩薩》,跋異畫福先寺大殿內的《護法菩薩神像》,后晉時的王仁壽,吳國的僧得符等均在相國寺作畫。
石窟壁畫主要分布在敦煌,表現手法延續唐風但更趨世俗化。由于當時的歸義軍節度使經常派人出使中原,進行文化交流。在僧人進入中原求經,求賜紫的同時帶回內地的壁畫粉本。故內地的壁畫風格持續影響著莫高窟。墓室壁畫可能迄今尚未發現,因此本文不做記述。
宋
宋代畫院實力雄厚,在宮殿里設有龐大的翰林畫院。據《畫繼》記載:“徽宗建龍德宮城……皆極一時之選?!比欢?,對壁畫的重視和發展已遠遠不及唐代。此時文人畫大盛,許多畫家戀于紙絹丹青,很少伏壁于石窟、寺廟,這一時期作畫的主要是畫工(民間畫師)。能見于畫跡的宋代壁畫有石窟壁畫、寺廟壁畫和墓室壁畫。其中以寺廟壁畫和墓室壁畫的數量最多。
石窟藝術因缺乏了賴以生存的營養,日趨沒落。敦煌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是敦煌莫高窟千余年的藝術傳統被繼承下來,并與中原地區的文人畫風進行了交融,使宋代莫高窟的壁畫形式有了新的變化。宋畫家高文進畫稿的《彌勒菩薩像》,菩薩圓頸細目,飛天珠冠長裙,天女高髻廣袖,已進入宋莫高窟壁畫之中。又如,傳說為宋代武宗元所作的《朝元仙仗圖》有“行筆如流水,神采飛動,大抵如寫草書”的風格,在敦煌石窟壁畫中亦可見其影響。但經過沙洲“知畫手”們在石窟壁畫中所表現出來的,卻仍然是敦煌藝術傳統的延續。
宋朝皇室迷信宗教,而且利用寺廟作為政教宣傳的工具。所以當時修官邸寺廟,莫不大規模的繪制政教宣傳大型壁畫。如宋初增修國子監學社,太祖開寶年間修建開寶寺,景德年間修建景德寺,太宗時期修大相國寺,真宗年間修玉清昭宮,都是由皇家畫院的畫師領銜完成。其風格多受唐代畫風影響,很多襲用唐代的粉本,但并非全部照搬,也有新的創造。
宋壁畫墓大體可分兩類:帝后的陵墓和地主富商的墳墓。北宋被滅后,鞏縣諸帝陵遭金人挖掘搶掠,故墓室內壁畫破壞嚴重。南宋諸陵墓中,僅在鞏縣太宗李后陵中殘存穹頂至影作屋檐以上的壁畫:圓形的穹窿頂成青灰色,其上滿繪白點以象征蒼穹和星辰。穹頂云朵上方用紅、黑、青、灰等色繪成宮廷樓閣,也繚繞著白色的祥云。
宋朝地主富商的墓室壁畫發現較多,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江蘇、河北、山西等地。其中以臨近北宋東京汴梁的黃河中下游發現較多,大都為北宋中期(神宗熙寧時期)至末期的墓葬。
遼
遼代壁畫藝術有契丹民族風格和特點。遼代中期,宮中亦專設翰林宮畫院,待詔賜徘、紫帶,并詔作歷史畫圖和寺觀壁畫。
契丹人重佛教,早在唐天夏二年(902年)耶律阿保機始建開教寺。開國后,群臣上下皆崇佛教。遼代佛教寺觀規模很大,如宜州奉國寺“潭潭大廈,木盈以千計”。遼代佛寺尚有遺存。山西省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內所存壁畫和沈陽無垢凈光舍利塔地宮壁畫等都反映了遼代寺廟壁畫的水平,具有重要價值。
遼代墓室壁畫最早發現的是20世紀30年代內蒙古的契丹皇陵——遼慶陵。50年代相繼在當年遼代疆域內發現了一批遼時的壁畫墓。契丹族居穹廬,逐水草,四時無定,本無筑墓入殮的葬俗。遼建后始效漢族習俗修建墓室,厚葬之風很快蔓延。墓室規模之大,隨葬品之豐,均超過了同期中原,繪制墓壁也逐漸增多。內蒙古東部,遼寧西北部(即遼上京,中京地區)的壁畫墓多屬此類。因遼代對契丹人和漢人采取“因絡”而治的方針,是契丹和漢各自的文化習俗得到尊重和發展。壁畫墓也可以分為契丹貴族陵墓和漢官僚地主墓室。兩類墓室均為仿木建筑結構的圓形,方形,或八角形。契丹好鬼而貴日,以東向為尊,所以墓室東向很多。磚室墓畫底制法基本和唐墓一致,即先抹草泥,在刷白粉。土質墓道則先壓光,粉刷后再繪畫。契丹還流行在石室墓內安裝柏木護墻板(木?。┑淖龇?,其壁畫直接繪制在木板上。另外,早期契丹貴族墓中的石棺,木棺內壁,也往往施以彩繪。因棺畫與壁畫的意義相似,故應予以注意。
遼代早期的墓室壁畫的繪制風格主要承襲唐代的漢人工匠筆法,還有的用稚拙的筆法描繪契丹民族風情。
中期隨著契丹民族不斷漢化,鐵線描,混合描,暈染,平涂等都為其所用。圣宗東陵和內蒙古敖漢旗北三家墓的壁畫,無為精美。東陵墓中所繪侍臣人物,具有肖像般的效果,四時山水清新自然。敖漢旗北三家墓內的引馬奏樂等畫面亦很精妙,較前期有了很大進步。
金
同契丹貴族入主中原的情形一樣,女真貴族也不可避免的為北宋王朝的先進文化所同化。為了和漢代較高的文明相適應,他們對新占領區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方針。從大定至明昌年間,由于與南宋政權一度媾和,民族矛盾得到緩和,從而使金統治區的經濟文化得到了穩定發展。金代的寺廟壁畫現存于山西朔縣崇福寺,應縣佛宮寺,繁峙縣巖山寺內。金代壁畫墓發現不多。大定以后的世宗章宗時期墓葬壁畫少有發展?,F已發現的近代壁畫墓區,集中在原宋遼舊地,其壁畫風貌已于宋代不同。
西夏
西夏王朝的統治者篤信佛教,敦煌自1028年便成為西夏的州郡,帶并未受到破壞。西夏人在莫高窟開鑿了一些新的洞窟,繪制了西夏風格的石窟壁畫。西夏王朝的歷史不長,現存的壁畫作品只有莫高窟和榆林窟兩處,墓室壁畫僅見于西夏王李遵頊的陵墓。
風格上有回鶻風、唐風。正面構圖及人物形象均過于程式化,顯得呆板而缺乏生氣。敷彩上也很有特色。色彩多用大面積的色為底,土紅色勾線,整個畫面偏冷。壁畫中過多的使用瀝粉堆金手法,是前代壁畫中少見的。
墓室壁畫的畫壁有草伴泥層和白灰層組成,以藍色繪輪廓線,以赭紅綠色作為暈染。
八 元明清
元
元代壁畫以寺廟壁畫為主,而且在繼承歷代壁畫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如永樂宮、興化寺、青龍寺的壁畫作品,在畫面構圖,人物造型及表現技法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但是,由于文人畫的興起和發展,壁畫已不再是畫家們所涉及的主要領域了,元代墓室壁畫已發現的不多。
明
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后期,在中國繪畫史上文人畫最為昌盛,而壁畫則日趨衰落。明初,朱元璋承襲宋制,恢復了御用畫院。許多畫因繪制宗教畫、帝王貴族的肖像畫及行樂圖,山水和花鳥壁畫而受到恩寵。明成祖征集天下畫家在文化殿畫《唐太宗納魏征十思疏》、《漢文帝止輦受柬圖》等,但這些有記載的壁畫早已不復存在了。
明壁畫,迄今所能目睹的遺址,主要是寺廟壁畫。石窟壁畫,墓室壁畫發現較少。
寺廟壁畫以法海寺壁畫為代表。北京法海寺壁畫,完成于明代正統八年(1443),內容為《帝釋梵天圖》《水月觀音像》等,作者為宮廷畫家。該寺壁畫氣勢宏大,人物眾多,繪制技法嫻熟高超,灑脫奔放,人物造型比例準確,線條流暢,色彩濃麗和諧,重彩技法十分純熟,設色較多地使用了朱砂、石青、石黃、石綠等。工藝上多用瀝粉貼金,畫面呈現莊重而富麗的效果。
如楚啟恩先生言:“法海寺壁畫比較全面地繼承發揚了我國古代宋唐以來壁畫藝術的光榮傳統,并保留了民間壁畫藝術的創作特色,確實是明代壁畫的代表作?!?nbsp;
除此之外,明代壁畫中還有歷代罕見的室外壁畫——五彩琉璃浮雕壁畫《九龍壁》和獨具特色的麗江壁畫?!毒琵埍凇沸蜗笊鷦?、氣勢宏大、色彩華麗,僅見于山西大同和北京,共三件。麗江壁畫則繼承了中原壁畫注重筆墨的傳統和藏畫綿密細致的裝飾趣味的畫法,展示出一種既與中原壁畫相統一,有獨具麗江地區特色的特殊風味。
清
清時中原壁畫走向衰落,不僅在宮廷建筑、亭臺樓閣內沒有大量壁畫的出現,在一些廟宇之中也很少見到原明時那樣大面積的壁畫繪制。在一些民間的廟宇中也作些彩壁花紋的裝飾,也不像前代那樣講究。因此壁畫工藝也就談不上什么進展。
總之,壁畫作為歷史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以其華美瑰麗震撼著世界,回味著歷史……壁畫中還隱藏著人類社會的多少秘密?我們無從知道。但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些秘密,還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探索。人類社會還需要新的創造。